我第一次接信用证(L/C)的订单,是三年前。客户是中东的大买家,金额不小,我当时以为只要银行出面担保,就不会有任何风险。结果几乎到交单那天,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多掉以轻心。
第一个细节:单证必须完全一致
那份信用证要求的装运港是“上海”,而我们的提单上写的是“上海洋山”。我原本以为这点差异无所谓,结果银行直接退单,说必须修改提单。光改这份单,就多花了三天时间和不少额外费用。
第二个细节:软条款的陷阱
客户的信用证里有一条“以买方最终确认为准”的条款。当时没人多想,结果等我们交单后,买方拖着不确认,付款一直没下来。后来才知道,这种条款对出口方极其不利,基本等于让买方握着主动权。
第三个细节:时间节点太紧
我们约定的交货期和信用证有效期之间只差了五天,中途碰上港口爆仓,差点错过交单日期。如果银行拒付,这笔单子就全白干了。
后来总结的经验:
1、每份信用证到手,第一时间请有经验的单证员或银行审核;
2、尽量删掉或避免接受对买方过于有利的“软条款”;
3、留足出货和交单的缓冲期,别把一切卡在最后几天;
4、如果对信用证条款不熟悉,找有经验的代理公司或顾问提前培训一次,避免临时抱佛脚。
信用证不是不能用,而是不能想当然。
第一次操作的人,最好在每个环节都多问一句,多留几天准备时间,能省下很多麻烦。